近日,长江和记拟将巴拿马运河港口出售给美国财团的消息,引发国人深思:当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产生冲突,企业家该如何抉择?历史长河中,真正的答案从未改变。
实业报国的血脉偾张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中国棉纱市场90%被外商垄断;霍英东在1950年代突破港英当局封锁,三年间向内地秘密运输60万吨钢材,相当于当时全国年产量1/3。
当张謇目睹"每寸棉纱皆浸洋商血"时[3],他赌上全部身家创办大生纱厂的决绝,与霍英东顶着港英当局机枪扫射运送战略物资的孤勇[3],这些冒着生命危险的选择,铸成了民族企业家精神的基因图谱——这血脉里流淌的不是资本,而是"断头今日意如何"的家国赤诚。
伟翼创始人施胜兵也常言:“生意的成败从不在财务报表,而在是否挺直民族的脊梁”。
技术突围的世纪共振
这种民族企业家精神在当代依然激荡并勉励新时代青年创者。
任正非带领华为用十年投入9800亿研发经费,在被切断高端芯片供应后涅槃重生;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带领团队耗时二十年突破车规级芯片封锁,将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92%。梁文锋带领的DeepSeek团队在2023年投入超10亿元自建“萤火二号”AI算力平台,用国产替代策略破解欧美GPU卡脖子的行业困境。
这种近乎偏执的技术闭环,与霍英东突破港英封锁运送钢材的智慧形成了世纪共振。
然而在生物科技领域,伟翼生物创始人施胜兵同样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克生物安全防控小型化技术瓶颈,全面国产化的南烽系列基因建库测序仪凭借开放式突破进口依赖,设备在疾控、海关等多领域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场景限制以及进口垄断。坚持开放、包容、共享的理念,势必在自主创新的荆棘路上蹚出一条血路。
两种商业逻辑的终局
当李嘉诚系企业近五年累计套现超4000亿港元时,与仍然恬不知耻的“卖港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霍家一出手243艘巨轮,开辟“爱国航路”,中小微企业直接省了15亿运费,这都多亏了霍启刚的远见,他在新加坡跟37国代表谈:“走苏伊士,一箱货多加500美元;走冰上丝绸之路,省30%!霍家41年坚守国籍,巴拿马运河交的税都能造航母了!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企业为国分忧,为中小微企业解难,新时代企业的楷模!这让人想起霍英东当年赔本运输战略物资时的话:“有些生意赚的是钱,有些生意赚的是国运。”
一边是霍英东棺木上覆盖的国旗与郭晶晶奥运领奖台上的国歌,另一边是离岸账户跳动的数字游戏。历史早已给出判决——1949年荣氏家族护厂护船的斑驳弹孔,至今仍在嘲讽那些"聪明"的套利者。
施总常说的那句:霍家有两面国旗,一面盖在霍英东老爷子的棺木上,一面披在郭晶晶的身上。同为商人,有人在人民大会堂为群众谋福利,可也有人却买卖港口,以利于他国之力来限制国内发展,而两者的结果也是相差甚远。历史不会记住精明的套利者,但会铭记那些在至暗时刻点燃火把的人。
当南烽系列设备在祖国边疆稳定运行时,这何尝不是当代版的"两弹一星"?科技自立的故事,永远带着实验室通宵灯火与边疆风雪的混合气息。